在网上看到了这一个帖子,把它转了过来。
在中国公司上班,到过印尼,新加坡出差,热爱华文教育的我...体会很深。
读了以后让我沉思了...一个大马华人的身份是什么?
**************************************************************************
[转帖] 何谓马来西亚华人——我们是马来西亚人,但不是马来人,我们是华人,但不是中国人
在校内发了第一篇过后,真没想到校内影响
力那么大,能传得那么广。于是,我突然有一个想法,想有
意识地运用校内的这种影响力,让大家更好地认识马来西亚
华人这个群体。当然,以下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只代表我个
人的立场。我的朋友,请帮忙转载,当帮我一个忙;大马同
胞,也请帮忙转载;不认识的朋友,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稍
有可取之处,也请帮忙转载~谢谢大家啊!
第一、尴尬的存在
场景1
当我刚到中国时,人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的汉语
怎么说得那么好啊?”紧接着“来到中国多说年了?”、“
难道是从小学汉语吗?”
场景2
当时我和中文系的辩论队一起看01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决
赛,马来亚大学的三辩提到“日本军在南京大屠杀凌虐我中
华妇女”,有位同学问我“你们也提中华妇女吗?”
从我到中国以来,以上的情况遇上了无数遍,于是我很早就
想写一篇文章来告诉大家: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什么样的
存在。这个题目很大,我只能从我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来写这
篇文章。
缘起
先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背景来做开场白。1840以来
,中国进入了一个动乱的时期。一方面,好些中国人想往外
逃窜;另一方面,西方列强想捉苦力到东南亚地区为他们服
务。于是,大量的中国人(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就散布
到东南亚各个地区,其中就包括了马来西亚。
尴尬的存在
当人家问我“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这么一个简单
的问题时,我还真觉得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的问题。最简
单的回答就是:“因为我祖先是中国人”,但是有人又会问
:“那么为什么好多印尼人就不会说汉语了呢?”问题的复
杂之处就在这里。
从迁居到马来西亚,我们的先贤就特别重视中文的教育,通
过私塾、宗祠等单位教授三字经、四书五经等教材,后来随
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改革。这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基本
上还是以中国人自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华
侨、抗日战争时期全体华侨出钱出力、著名的华侨陈嘉庚创
办厦大、集美大学。。。。。。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后来,随着居住马来西亚日久,我们的命运渐渐在这片土地
上生了根。从马来西亚(大马)方面来看,我们开始更多地
关注大马的政治,与马来族、印度族联手争取从英国的殖民
统治中独立。从中国方面来看,周恩来总理提出:华侨应在
其居住地生根发芽。但是,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
母语教育。
在印尼,由于当地华侨没有组成统一的阵线,于是他们不能
拥有中文名字、不能庆祝农历新年;在中国人普遍认为完好
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总理主动地消灭了中文
教育,关闭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全
体人民学习英文,于是目前多数新加坡人的母语是英语。如
今,随着中国的崛起,中文的“经济”价值日益提高,许多
东南亚国家才掀起了“汉语热”。唯一的例外是马来西亚,
因为我们的先贤从头到尾就没有以“经济”作为考量,而是
从“民族文化”出发。
那么,难道马来西亚就没有遭遇当地政府的阻挠吗?有!而
且很大!马来西亚教育终极的目标是:以马来语为唯一的教
学媒介语,换言之,华语、淡米尔语的中小学迟早都得消灭
。60年代,大马政府规定:只有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的
学校才能获得政府的津贴,于是许多中文中学纷纷改制,变
为政府中学。这时,我们的先贤,以林连玉先生为代表,明
确地提出:学习母语是每个民族的天赋人权,即使不要一分
钱的津贴,我们也要办独立中学!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保留了下来,华小以及民办的独
立中学、学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体系,甚至创立了“全
马来西亚独立中学统一考试”,受全球各高校承认(除了马
来西亚的大学),我们基本上就是以这张文凭为基础考进北
大的。在这个过程中,多少先贤抛头颅、洒热血,林连玉先
生被褫夺公民权、好多人被大马政府关押、无数的民众以自
己的血汗钱支持独立中学。
但是,来到中国,没有人知道这一切。不止中国,我相信全
世界的人都不知道这一切,不知道被我们称为“族魂”的林
连玉,不知道马来西亚的华人用血、汗和泪水来争取母语教
育的权利。于是,中国的同学反过来问我们:“为什么你们
会说汉语?”时,我真觉得这是巨大的讽刺。
尤其,当中国同学问起我:“为什么你们也说‘中华妇女’
?”时------尽管不理智------我还是立时火
了:“为什么日军侵袭时,马来西亚的华人要出钱出力?为
什么同一年发生缅甸风灾和四川大地震时,我们华人对后者
的捐款额要远远大于前者,我们难道就没有资格称自己为‘
中华民族’吗?”
当我来到北大的图书馆文学图书时,看着满目的“美国文学
”、“印度文学”。。。。。。当我看到“新加坡文学”,
而没看到“马来西亚文学”时,我更感到十分凄凉,以至于
讽刺。我们浴血抗战,创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体系,有
完整的“马华文学”,而这一切在中华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是得不到承认的。反倒是曾经废除过南大的新加
坡,由于其更为强大的国势,反而被认为是在海外完整地传
承了中华文化的国家。
“尴尬”之处就在于此:努力地捍卫中华文化,不为马来西
亚政府承认,亦不为世人所知,里外不是人。这就是马来西
亚华人第一种存在:尴尬的存在。
第二、独立的存在
独立的存在,另一个说法是孤立的存在。“马来西亚华人”
这个词儿意味着:我们是马来西亚人,但不是马来人(中国
朋友最大的误会~囧);我们是华人,但不是中国人。于是
,一种特殊的群体和文化产生了,独立于世界之林。
我们跟其他马来西亚人(例如马来人、印度人)的差别很明
显,黄皮肤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额外显眼,不同的语言、
不同的文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相处得十分融洽--
-----马来人其实真的是很好相处的,什么种族冲突全
是政府搞出来的-------整个群体都受到马来族极大
的影响,这就铸成了我们好多的共同点,而与他们的这些共
同点恰恰就是我们和中国人的相异之处。
最明显的差异就是口头表达。首先是口音,我朋友总说:“
看你的时候一点都不像外国人,但你一说话我们就马上知道
了。”在辩论赛场上时,我的一口马来腔更是显得极为突兀
。所谓马来西亚口音,大概就是广东腔+福建腔,翘舌少、
轻声较少(个人认为)、没有儿化、语调趋平。其次是词汇
,以中文词汇为主体,再加上各种方言、马来语、英语的词
汇,各种语气词“啦”、“咯”、“哄”层出不穷。大家有
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打“马来西亚VS中国”,马上就能
找到许多具体的例子。
但是,我以为:更深层的差距不在嘴巴,而在脑子里。有一
次,中文系的徐艺峰师兄领着我们留学生辩论队讨论一个辩
题,他最感叹的就是:“如果是跟中国学生讨论,第三个衡
量标准一定是‘何者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建设’。”看看中
国同学的课就知道,什么思修、毛概、邓小平思想、军事理
论,这些似乎都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很远。冷战时期资本主义
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家就决定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不同
。
撇开这个问题不谈,即使同样都继承了中华文化,两地的继
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这里,大部分的人都信仰“无神论”
。但是,我们那里好多人都还信仰观十八罗汉、观音娘娘、
关公、济公、齐天大圣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庙,我
们还保留了大量的宗祠、会馆,并且还在华人社区发挥着一
定的作用。由于我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算有一定的了解,
以上这些还不足以让我惊讶,真正让我吃惊的是中国风气的
开放。校内校外,情侣相拥亲吻的情况无所不在,这还真不
是我想象中的中国。当然,我们那里也有很开放的人,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普遍上要比中国人保守得多
(嗯~至少跟我的家乡相比)。
此外,许多大马华人一致公认的是:中国学生真的很多“学
术牛人”,大体上比我们那儿的人要勤劳的多。中国人多竞
争大,我所认识的每位同学一个个都是从高考的腥风血雨中
杀出来的英雄豪杰,他们那股永不言倦的冲劲着实让我们折
服。相较而言,马来西亚人则比较慵懒,更倾向于做自己喜
欢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因此,我们玩起来比较放浪形骸
,比较不顾形象,大声吵、大声笑、大声闹。
既不是马来人,也不是中国人,我们仿佛就是另一种程度上
的混血儿,所以或许我们有点孤单。但是,这或许就是我们
独特的优势:既传承了悠久的中华文化,又成长在一个相对
宽松自由的舆论环境,想法更自由、更多元。所以,即使我
们这个群体在世界上似乎很孤立,但如果让我有机会选择,
我仍然愿意出生在马来西亚,当马来西亚的华人。
第三、悲壮的存在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句俗语在马来
西亚人身上得到绝佳的体现。在过去,马来人、华人、印度
人曾经联手争取了国家的独立;但是,随着马来人逐渐独掌
大权(再注:对马来人的抨击仅限政治人物),华人、印度
人的地位也日渐衰弱。首先,马来语成了唯一的官方语言。
再来,马来西亚教育的最终目标定为:“使马来语成为唯一
的教学媒介语”。
但是,最大的转折点是六、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
由于华人比较刻苦耐劳,比其他的民族来得富有,无形中造
成了民族间的矛盾。出于权力斗争的目的,政治人物鼓动马
来人屠杀华人。于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萨借此宣布国家进入
“紧急状态”,顺势上台,颁布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法令。在
经济上,每家公司都至少要雇用30%的土著(其实就是马
来人和其他极少部分的少数民族);在教育上,大学也实施
固打制,要保留一定的份额给土著。此外,对中文教育的打
压更是变本加厉,影响力最大的就是改制事件,即不以马来
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政府中学都领不到政府一分钱的津贴
。
打压归打压,但是马来西亚华人依然在暴风雨中茁壮成长。
如第一篇所述,我们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各领域
人才辈出。大家熟知的梁静茹、曹格、光亮皆是马来西亚华
人;大家现在人手一支的U盘是马来西亚的潘建忠发明的;
在华语辩论界上,马来西亚以其犀利的辩风在世界上占有一
席之地;如今,马来西亚的十大首富中也大部分是华人。
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很可悲的现实。大马华人自
己创办的独立中学培养了无数英才那又怎样?全世界大部分
高等学府都承认我们的统考文凭时,唯有马来西亚政府不承
认!马来亚大学在辩坛创出赫赫威名那又怎样?在政府控制
下的马来亚大学还曾经试图禁止马大的辩手参赛!梁静茹、
潘建忠等辈就更加可悲了,许多人都以为他们是台湾人!潘
建忠自己就说过:“如果我留在马来西亚,不可能会有今天
的成就。”因为在马来西亚,华人发展的空间有限,报国无
门又无法自我实现,不出国发展还能怎样?
于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成长是成长了,可是那跟政府什么毛
关系都没有。因为我们政府很慷慨,在全世界都在争夺人才
时,我们政府眼看马来西亚出现人才外流的滚滚洪流仍然可
以视而不见!在马来西亚大力提倡向外吸纳人才时,去看看
,有多少马来西亚的人才在新加坡工作!有一次,我们国家
的首相到新加坡访问,探访一间医院时,竟然有一半以上的
人用马来语跟他致敬!这是何等的讽刺!
我原本把第三篇命名为“令人骄傲的存在”,可是后来改成
了“悲壮”。的确,我们有很傲人的成就。可是,在我们有
心报效祖国时,却只能被不公平的政策拒之国门。马来西亚
那么一块宝地,没有天灾、资源丰富、文化多样,又居于世
界要冲,如果真的有英明的政府,摇身变为世界强国绝非难
事!反观新加坡,没有什么自然资源,又是弹丸之地,可是
,现在我们只有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国家成了新加坡的腹地,
眼看着从马来西亚分离出去的新加坡一天比一天强大!这种
感觉真的很复杂,真的很难以言喻!
谓之“悲壮”,我想应该甚为贴切。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