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ly 27, 2011

距離高收入多遠?

距離高收入多遠?

財經評論

2011-07-27 11:36

大馬策略與國際研究院(ISIS)高級分析員莫哈末阿都卡立,最近在一場講座會上分享了對高收入的見解,以下是筆者總結的部份重點:

● 大馬2003至2009年平均國內生產總值成長率雖為每年5.3%,但平均每年薪水漲幅只有微不足道的2.6%,比較消費者物價指數卻為每年3.2%。

● 大馬高達34%的員工,每月收入低過700令吉,而貧窮水平線為720令吉。

● 人均金融資產為約2千600令吉,但高達40%的人沒有任何金融資產。

● 大馬貧富懸殊差距嚴重,收入鴻溝自1970年的650令吉,擴大到2009年的8千547令吉。

● 城市與鄉村人士的收入差距更嚴重,最富有的20%大馬人,掌控了高達95%的資產。

阿都卡立也提出了關鍵的一點,大馬人的財富其實處於嚴重負成長水平,所以,國內經濟成長不應是高收入的單一目標。

這又讓我想起了耐人尋味的“數字”遊戲,每當政府強調經濟好轉時,大部份家庭沒感覺到經濟成長的好處;當官方通膨率自5月的3.3%增至27個月高點3.5%,大部份家庭對通膨的感受好像遠遠超過3.5%。

阿都卡立始終沒有說出,應該如何解決大馬收入分布不均的問題,但卻道出大馬人目前陷入嚴重的收入瓶頸。

然而,當你打開報紙,看到國內貿易、合作社及消費部副部長陳蓮花發表的偉論:“百物漲價免不了,人民應該靠自己,不該浪費時間上街示威,在家種菜養雞會更好。”,你也許是時候對高收入的願景“如夢初醒”,因為大馬太多政客在跟著高喊“數字”目標後,都指望人民自己解決問題,這才叫“大馬能!”。(星洲日報/財經小品‧作者:陳曉雯)

Monday, July 25, 2011

家鄉旅遊

家鄉旅遊
2011-07-24 14:37

自從有了廉價航空,還加上盛行的網絡,自助旅遊變成年輕人的流行嗜好,幾乎個個年輕人都忙碌地這裡那里去,到處旅遊走世界。

旅遊之前,他們皆曉得如何到網上索取資料,瞭解那個即將去觀光的旅遊地區或國家,認真做筆記,或者印了一大疊的旅遊目的地的記錄,回來以後,對自己曾經去過的地方,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哪個景點漂亮、哪個檔口好吃、哪裡有特別的菜肴、哪兒有令人留連的風光,全都不容錯過。可是,當你問起他們,有關自己的國家,甚至自己住的城市的一些小節,他們的回答卻是不知道。

家鄉旅遊沒有吸引力,因為家鄉太靠近了。

距離產生的美好感覺,使越遠的國家越充滿誘惑力,他們從來不會想旅遊大馬,或者環遊馬來半島。太近的距離,只讓他們出現輕蔑的心態,主要是他們覺得太清楚,然而,花一點時間來思考一下:你對自己的國家,究竟有多少瞭解?

我們要如何相信年輕一代會愛國,要是他們對自己的國家一無所知的話,大馬幅地多大、人口多少、13州的州旗、民族人口的比例等等,多少年輕人回答得出來?

他們正在忙碌地上網尋找其他國家資料,因為馬上又要出國了。

(星洲日報/副刊‧文:大耳)

Saturday, July 23, 2011

高生活成本牵动两代关系,买房育儿变成两代人的事

高生活成本牵动两代关系
买房育儿变成两代人的事

作者/本刊梁志华 Jul 22, 2011 05:35:19 pm

【本刊梁志华撰述】吉隆坡日益昂贵的生活成本(Cost of Living),正在悄悄改变都市人的家庭关系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也正在逐渐出现一个微妙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对城市劳动力的流动性(Mobility of labor force)、生育水平(Fertility level),以及房屋、汽车及一些特定类型服务(看护幼童或老年人)的需求,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同时,代际之间的转移(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也出现一些根本性的转变。

传统上,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昂贵的生活成本),出生在大都市或大城市的年轻人,很多时候会选择与父母亲同住在一起,一直到年龄比较年长,达到财务独立之后,才会选择离家在外头购买房子,组织自己的一个家庭。

相比之下,那些出生在生活成本偏低的郊区年轻人,反而趋向于在年轻时代,就离家到城市求学或工作。

昂贵房价促使城市人两代同堂

一项学术研究显示,城市地区相对偏高的房屋成本,是导致城市孩子继续与父母住在一起,没有离家过自己生活的主要因素之一。

美国、澳洲、日本这些先进国的城市,大致上都面对同样的问题,房屋成本高企,成了城市年轻人延迟离家独立生活的原因。实际上,马来西亚城市地区的房屋成本昂贵,正是促使城市父母与孩子两代人依然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原因。(注1)

对于刚踏入社会工作,净收入(扣除公积金、社会保险之后的可支配收入)可能只有马币2000元的本土都市年轻人来说,在吉隆坡这样一个生活成本昂贵的都市讨生活,买房子是一件多么遥远的事。

以一栋马币15万元的房子来计算,除了需要准备一笔1万5000元的头期(相当于房价的10%),还有近3000元的印花税和买卖合约律师费,每月分期付款大约是676元,相当于占其净收入34%的比重。

如果计算其他日常生活开销,如水电费、杂费、通讯费、交通费、饮食费、保险费之后,手头剩余的钱已所剩无几。假如他因为工作关系需要交通工具,而公共交通却无法解决他的交通问题,那么,他就必须在买汽车或买房子之间,做出一个抉择,因为他的财务能力根本不允许同时拥有两者。

城市房产已达无法负担水平

但是,现实状况是,要在吉隆坡或巴生谷流域的首要地点找到一栋15万元的房子,似乎是天方夜谭的事。截至2010年,吉隆坡的房产平均成交价达48万8536元。在吉隆坡旺莎玛朱(Wangsa Maju)一带,目前新推出的公寓单位叫价40万至45万元;八打灵再也的一栋双层排屋在两三年前大约50万元,现在已经飙升至80万元。

根据美国调查机构Demographia的计算方式,产业价格对家庭收入中值(Median income)比例不能超过5.1倍,否则相关产业等于“严重负担不起”(severely unaffordable)。

按此比例计算,以48万元的平均房价来看,大致上只有每月净收入8000元或以上的家庭,才有足够的财务能力来负担吉隆坡的房屋。

《第十马来西亚计划》的资料显示,吉隆坡和雪州的平均家庭收入在2009年分别为马币5488元和马币5962元,而布城的平均家庭收入为6747元。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都市人实际上是负担不起吉隆坡的房产。

到底是买房子,还是继续与父母亲住在一起,如今已成了大多数吉隆坡本土年轻人的一个迷思。随着城市地区的房屋价格越来越昂贵,生活在吉隆坡的都市家庭,大致上出现两种趋势。其一是年轻人与父母两代同堂的情况将会持续下去,而且,孩子可能会进一步推迟离家独自生活的时间表。

买房子成了两代人的事

其二,对现在居住在吉隆坡的城市人来说,买屋子几乎已经变成两代人的事。那些付不起房屋头期的人,需要依靠父母(上一代)的经济援助,包括提供买房子的头期钱,甚至在供房贷初期,为孩子承担部分贷款,直到孩子在财务上能够独立为止;

另一些已存足房屋头期,并且在财务上拥有基本承担能力的人,却可能因为房屋价格太高,需要延长至30年摊还期,但是购屋者很多时候已经不年轻了(30至35岁)。这导致购屋者在达到退休年龄时(55岁),房贷还未能偿清(估计还有5至10年的摊还期),可能需要依靠孩子(下一代)承担剩余的贷款额。

尽管纳吉政府近期宣布在巴生谷流域、万绕以及芙蓉一带,推动“一个马来西亚房屋计划”(PR1MA),协助居住在城市地区,收入不超过6000元的中等收入家庭,购买到价格介于15万至30万元之间的房产。

此外,政府也通过指定金融机构提供高达105%的贷款融资便利,偿还期长达30年,以便解决中等收入购屋者的财务负担能力。5%额外贷款将用来承担房屋保险与买卖合约的律师费。此外,政府也豁免购屋者的印花税。

然而,在实际运作上,这项房屋计划在协助吉隆坡都市人实现“居者有其屋”方面,显然只能起着杯水车薪的效果。以巴生谷目前高达500万的人口来比较,纳吉政府在“一个马来西亚房屋计划”下推出大约4万2000间房屋,根本不足以应付这个都市对房产的庞大需求。

一个马来西亚房屋计划杯水车薪

财务承担能力而言(房屋贷款不超过净收入三分之一的比例),大概只有净收入介于5000元至6000元的家庭,可以承担价值30万元的房屋。但是,这些30万元的房子主要集中在公共交通便利的地点(比如说靠近轻快铁与捷运系统)。

这些地点恰恰好是中低收入阶层(即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家庭)最需要的房屋地点,讽刺的是,这里的房屋价格却是他们负担不起的水平。(参考图表1)

虽然这些中低收入家庭可以选择价格较低的房屋(20万元或以下的房屋),但是,这些房屋的地点也相对离主要公共交通系统更远。最终,在交通不方便的情况下,购屋者可能被迫购买私人交通工具代步,而承担一笔额外的汽车贷款和汽油开销,反而掉进一个得不偿失的局面。

更糟糕的是,如果没有妥善进行财务规划,这项房屋计划的购屋者最终不仅将面对“两代人偿债”的困境,甚至可能陷入债务危机之中。

虽然政府提供105%的贷款和30年的摊还期,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财务规划概念,以及缺乏财务纪律的人而言,反而可能变成是一个财务陷阱。

在无需支付头期、律师费、印花税等费用的情况下,缺乏理财观念的购屋者可能不懂得依照本身的承担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房屋,最终可能必须每日超时工作或兼职来应付贷款,或者把还不完的债留给自己的下一代去承担。最坏的情况,当财务状况入不敷出,无力偿还贷款时,可能因此失去这栋房子。

城市人育儿顾虑多

吉隆坡昂贵的房屋价格以及其他生活成本高企的问题,在更大层面上对城市地区的劳动力流动、生育水平,以及一些特定类型服务(看护幼童或老年人)的需求,造成深远的影响。这对城市父母与孩子之间,甚至城市孩子与郊区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带来一定程度的改变,尤其是对代际之间的转移(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更起着一些根本性的转变。

在吉隆坡这样的大都市养育孩子,是一门经济学问。基于吉隆坡的生活压力大,繁忙的工作、沉重的日常生活负担,加上房屋价格昂贵,导致大多数都市年轻夫妇在生育孩子方面,总是需要再三考量。

很多时候,他们都是等到拥有自己的房子,以及财务能力稳定后,才会考虑生儿育女。迟婚、迟生育,加上沉重的生活成本压力,现代城市家庭的生育水平普遍处于下滑的趋势。城市人口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口迁移(从郊区迁移至城市、外国专业人士或廉价外劳的人口迁移),以及城市地区版图扩大所致。

此外,在夫妻两人同时需要工作下,看护孩子的工作只能交由提供这类专业服务的保姆代劳。然而,一旦孩子的外包看护成本上扬至难以负荷的水平,或者夫妻对外包服务(保姆)出现信心危机时,夫妻俩其中一人可能就必须放弃事业,退出劳动力市场,在家自己看顾孩子。

代际之间的时间转移成了替代选择

在这样的格局下,代际之间的时间转移(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of time),即由本身的父母亲拨出时间,扮演保姆代为看护孙子,已经成为城市人一个最有效的育儿政策。(注2)

传统上,父母与孩子的代际之间的转移,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财富或现金方面的转移。在城市定居的年轻人,尤其是那些从郊区移居城市的年轻人,很多时候都是通过代际之间的财富转移(即提供父母亲金钱),作为没有时间陪伴父母亲的补偿。

然而,随着城市生活成本不断高涨,现代城市人开始出现一种趋势,即通过孩子对父母的代际之间的财富转移,换取父母对孩子的代际之间的时间转移。对吉隆坡的本土城市人来说,父母代为照顾孙子的情况,还算相当普遍的情况。

不过,这股代际之间的时间转移趋势,也开始延伸至那些居住在郊区的父母身上,尤其是那些丧偶的单亲父母。现在,有不少在城市定居的年轻夫妇,把独自居住在家乡的母亲或父亲接到城市居住,协助他们照顾孙子。

这不仅能够解决养育孩子方面的问题,同时还可以让原本必须放弃事业的妻子或丈夫,可以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从而累积更多的财富。

原本因为工作繁忙或两地相隔而逐渐疏远的家庭关系,却因为昂贵的城市生活成本,而重新凝聚起来,甚至出现三代同堂的情况,可以说是都市化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现象。

注1:参考Richard W.Johnson and Julie Davanzo, Economic and Cultural Influence on the Decision to Leave Home in Peninsular Malaysia, Labor and population Program, Working Paper Series 97-03

注2:Manasi Bawdekar,Do Urban Children Give Time To Their Elderly Parents?

http://merdekareview.com/news/n/19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