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 2009

转载~醫生的素質問題 Part 2

吳名氏‧醫生素質與128事件無關

日前拜讀吳名君所發表〈醫生的素質問題〉一文,筆者不敢苟同,認為吳名君是在欠缺對醫學生的瞭解,與欠缺客觀性的情況下發表此文。

128事件在數年前的確鬧得滿城風雨,也導致少數優秀生無法一圓醫生夢。追溯當時的情況,值得一提的是,當年128名優秀生當中,並非所有學生是生物系學生,當中也有物理系學生。這足以證明了許多STPM優秀生選擇醫學系,並非真正出於對醫科的熱忱,相反的只是認為成績好,就一定要讀醫科。

無可否認,政府在其政策上的確欠妥,然而這不代表當年政府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就毫無意義。政府當年已為這128名優秀生提供了到其他國家就讀醫科的選擇,卻有數名優秀生拒絕接受這樣的安排,而選擇留在本地就讀其他科系。

如今,吳名君在其文章中口口聲聲將7位馬大華裔醫學生不及格的原因歸咎於政府當年的“放棄”決定。把話說得明白,這等於在指責這7位馬大華裔醫學生沒有資格就讀醫科;而要是當時128名優秀生能順利進入國立醫學系,今天的不及格事件就不會發生。筆者認為這種看法值得商榷。

筆者相信所有醫學生都能深刻的瞭解與體會醫學系於其他科系的不同。要進入醫學系所講求的並非如同吳名君一直在強調的4.0滿分,或是其他課業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溝通能力、客觀性、團隊精神等課堂上學不到的課外知識與情緒智力,並非學業成績好就一定能成為醫生。

筆者敢斷定,當年的128名學生當中,並非個個都有資格成為醫學生。醫學生所需具備的其中一個條件就是須有不屈不撓,勇於面對挫折與失敗的精神。倘若當時只因政府一時政策上的失誤,而自己放棄了就讀醫科的機會,他絕對沒有成為醫學生的資格,更不用說想成為醫生。

如今馬大7位華裔醫學生,雖然面對暫時失敗的挫折,並不代表他們會永遠失敗;況且,筆者也不認為應該將考試不及格詮釋為失敗。比起其他逃避挫折的人,這7名醫學生勇於面對,都勇敢的選擇了繼續為這第二次的機會而努力,這就是身為醫生所應該擁有的精神。

另外,吳名君硬將醫療疏忽與128事件及7名醫學生掛上等號,也是欠妥當的。大馬醫生整體的素質固然有待加強,但不代表私人醫院就一定比政府醫院好。許多非常有經驗的專科醫生都自願留在政府醫院,為的並不是那份薄弱的薪水,而是為了人民。

吳名君似乎有意把焦點放在馬大醫學系,並借題將128事件放大並有藉機宣泄自身對128事件的不滿之嫌,而將其他導致醫生素質不足的原因縮小。別忘了,醫生們工作時間長,休息時間短,在如此的情況下,該如何有效率的來診斷及醫治病人?醫生不是神,他們也需要精神上的充電,這不就是醫療疏忽的導因嗎?

星洲日報/言路‧作者:吳名氏‧2009.04.28

此篇文章于2009年4月29日刊登于星洲日报言路版

No comments: